close

20210701_101822.jpg

 

推薦★★★★★

 

購買連結

 


 

一、重點概念

 


 

1. 計算每日睡眠效率

 

睡眠效率=(實質上的睡眠時間/躺在床上的時間)*100

 

及格基準是 85%

 


 

2. 睡眠時間「沒有絶對標準答案」,而是應該掌握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,找出「最適合自己的答案」

 


 

3. 站在「維持健康」的觀點,已有數據指出平均睡眠時間在 7 到 8 小時的人,罹患糖尿病、高血壓和憂鬱症的比例最低

 

因此,在思考自己的最佳睡眠時間時,除了工作表現外,還要顧及健康與疾病

 


 

4. 非快速動眼睡眠期與快速動眼睡眠期的循環時間因人而異

 

有人只需要 80 分鐘就能完成一次循環,也有人需要花費到 110 分鐘

 

因此,「90 分鐘一循環」只是用來大概參考的數據

 


 

5. 睡眠雖然能預支與償還,卻無法預先儲蓄

 

睡眠負債雖然可以償清,從負為零,但無法再往上累積

 


 

6. 開會時「不小心睡著」,3 次就是警訊

 


 

7. 比平日就寢時刻早 2 到 3 小時的時段,其實是最難入睡的時段

 

試圖在這個時段入睡是最沒效率的事

 

睡不著的時間愈久 ,只會產生愈多壓力

 


 

8. 犧牲星期一的睡眠,星期三的早晨就能擁有絶佳狀態

 

換句話說,要做的是故意減少星期一晚上的睡眠時間,讓星期二白天在睡眠不足當中度過

 

由於隔天有重要的提案,星期二白天一定會處於坐立不安的緊張感中

 

然而,只要刻意營造睡眠不足的狀態,無論大腦如何激動緊張,到了晚上睏意還是自然來襲

 


 

9. 減少熬夜傷害的 4 步驟:

 

(1)決定熬夜那一刻,立刻變更隔天的預定工作事項,在隔天上午安排不需花費腦力的機械式工作

 

(2)熬夜時也要找時間小睡 15 到 20 分鐘

 

(3)隔天,結束上午的機械式工作後,中午一定要午睡

 

(4)盡可能提早結束工作,晚上回家攝取充足睡眠

 


 

10. 午睡是假寐的一種,一般來說,假寐的時間一超過 30 分鐘,就很可能進入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深層睡眠階段

 

因此,年輕人的午睡最好徹底嚴守「20 分鐘內醒來」的原則

 


 

11. 喝咖啡擊垮睡魔的方法:

 

(1)比起冰咖啡,最好選擇熱咖啡

 

(2)「9 點、12 點、下午 3 點」的 3 杯咖啡,是最強的咖啡因策略

 

(3)比起攝取咖啡因,只要稍作 20 分鐘的午睡就能趕跑睏意

 


 

12. 必須立刻戒除的「睡前壞習慣」:

 

(1)躺在床上滑手機

 

(2)睡前攝取咖啡因

 

(3)在回家的車上「不小心睡著」

 

(4)到家前順便繞去便利商店

 

(5)晚餐暴飲暴食

 


 

13. 擺脫夏季倦怠的睡眠法:

 

(1)「天氣太熱,淋浴就好」的陷阱

 

泡熱水澡提高些許體溫,走出浴室後則開始逐漸下降

 

這樣的體溫變化正好可以為我們帶來舒適的深層睡眠

 

(2)「冷氣吹到天亮」是早上爬不起來的原因

 

一直處在溫度過低的房間裡,阻礙體溫上升到適當溫度,恐怕會打亂身體迎向清醒的步調

 

(3)睡不著不是因為「熱」,是因為「悶」

 

這時,控制濕度比控制溫度還要有效

 

可選擇抱枕頭側睡,解放緊貼床舖的背部,或者選擇親膚性高,具有吸汗效果的睡衣

 

(4)多加善用電風扇擺頭與定時的功能,調整放置的位置,讓電風扇從離身體較遠處吹出柔和的涼風

 

(5)睡覺時把小腿塾高,可消除「水腫」

 


 

14. 提昇睡眠品質的 9 大步驟:

 

(1)製作睡眠紀錄

 

(2)決定「起床時間」

 

(3)從「起床時間」減去「目標睡眠時數」,倒算出「就寢時間」

 

(4)只在「覺得睏的時候」或「設定的就寢時間到了」才上床

 

(5)鑽進棉被 15 分鐘還睡不著的話,就乾脆起身離開寢室

 

(6)等睏意再度來襲再上床

 

(7)「起床時間」一到,一定要起身離開床舖

 

(8)持續(2)~(7)一星期

 

(9)只要睡眠效率有所提昇,就逐步拉長目標睡眠時間

 


 

15. 假日與平日的睡眠時數落差,最好控制在「2 小時內」

 


 

二、哪些人必讀?

 

1. 希望能了解最新、最正確的睡眠常識的人

 

2. 經常需要熬夜工作的人

 

3. 想找出自身最佳睡眠時數的人

 


 

想和我一起學習也可以從這些地方找到我~

👇

IG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relationship__lab/

 

部落格:http://sln21123.pixnet.net
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lly 的頭像
    Sally

    關係研究室 Relationship Lab

    Sa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